范晔的著作(姓范的名人有那些)
资讯
2023-11-28
301
1. 范晔的著作,姓范的名人有那些?
范会:春秋时人。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因食邑于随,称随会;后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称范武子。
他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刘姓、范姓、士姓、随姓等中国姓氏共同的大显祖。
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赞,“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
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
范丹:(112-185年)一作范冉,字史云。东汉人,通五经、尤深于《易》和《尚书》。
范长生:(?-318年)西晋(或者东汉末?)时生人。四川(1997年后属重庆)涪陵丹兴人。(蜀)汉初,范长生族迁青城山。
史载,范博闻强识,著《道德经注》、《周易注》。家族世代掌部曲,及长生,为天师道教主,蜀人奉其如神。
或言其自汉末及晋穆,百三十余岁而终。
刘备请其参政,其坚辞,故封其道遥公,为其建长生宫于青城山。
晋元康(291—299)年间,巴氏族人李特领流民起。
适李流军中饥荒,范资给粮资。李军士气大长,数月后攻占成都。特子雄 "以范长生有名德,为蜀民所重,欲迎以为君而臣之"。范婉拒,劝雄自立。
晋永兴元年 (304)十月,雄受范戴,称成都王。后称帝,国号大成(后改为汉),以范为丞相,加号 "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为范贤,封西山侯。范归返青城,雄于灌县离堆为范建造范贤馆(今伏龙观)。恃范佐,雄行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策,比及中原战区,成国堪成乐土。
范宁:东晋经学家。推崇儒学,撰有《春秋谷梁传集解》12卷,是今存最早的《谷梁传》注解,被后人收入流传最广的《十三经注疏》中。
范晔:(398-446年)南朝宋史学家,曾任尚书吏部郎(范宁孙)。曾删取各家《后汉书》制作,著《后汉书》,成纪传80卷。 为范宁孙。
范缜:(约450-515年)南朝齐梁时哲学家、无神论者,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综合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范宽:生卒年不详。名中正,字仲立。北宋杰出画家,与关全、李成形成了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
范仲淹:(986-1052年)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2001年后吴县重新并入苏州)人。幼家贫好学,大中祥符八年 (1015年)考取进士。入仕后,不论在朝或任职地方,均勤政廉洁,政绩显著。京师流传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盛誉。监泰州西溪镇盐仓时,修堤防海患,堤长数百里,人称「范公堤」。出巡江淮、京东灾区,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
宋夏战争期间,出任陕西帅臣,改革军队编制,提高军队战斗力,修城筑寨,屯田积谷,巩固了边防。西夏人称其为「胸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政。庆历五年,新政失败,罢免参知政事。先后出任知(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州等地。他的文学成就不亚于其政绩。其名作〈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传世名句。后人搜集著作有《范文正公集》。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进士。将知处州时,南宋孝宗曾召见论政。乾道六年(1170)以资政殿大学士使金,几乎被杀。后出知成都府,入任参政知事。绍熙三年,知太平州,仅逾月即归,退居故乡石湖。有文名,尤工诗,有《石湖集》、《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范钦:(1505-1585年),明代藏书家,为宁波天一阁主人,字尧钦,号东明、东明山人,浙江宁波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任湖北随州知州,迁工部员外郎,周任袁州知府,升广西参政,河南副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著有《天一阁集》。范文若:(1591-1638年)初名景文,字更生,号香令,别署吴侬荀鸭。明末戏曲家。是松江人。生而颖异,能文善书。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著有《花筵赚》、《梦花酣》、《鸳鸯棒》(以上3种明刻本尚存,合称《博山堂3种》)、《花眉旦》、《金明池》、《勘皮靴》、《雌雄旦》、《千里驹》、《金凤钗》、《清画眉》、《斑衣欢》、《晚香亭》、《闹樊楼》、《绿衣人》、《生死夫妻》、《欢喜冤家》(以上无刻本,皆佚)等篇。明末张琦《衡曲尘谭》谓“近之曲崛者,有范香令,结构玄畅,可追元人步武。惜乎不永,一时绝叹。”范文澜:(1893-1969年)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曾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共中央委员。字芸台,后改字仲云。浙江绍兴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拓者之一。重要著作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简编》等。范瑞娟:生于1924年。女,一级演员。越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别名范竹山,时浙江嵊县黄泽镇人。表演稳健大方、质朴无华,具男性阳刚之美。擅演正大刚直人物。唱腔承男班〔正调腔〕基础,吸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唱腔处理之长,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谓曰"范派"。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健在。范涛:(生于1981年3月5日——???)牧羊星座,“O”型血,性格开朗,家族观念重>男,新时代的年轻人。毕业于一所社会大学,精通音乐,书法。绘画,服装,语言,商业,心理学等。时山东琅琊人。为近祖籍山东兖州范氏后代,中祖籍为河南范县。据悉:建国后范氏在山东兖州开始衰落,文革的时候开始各地迁徙,一支迁徙江苏等地,一支留在山东临沂。山东境内的分族谱为:(友。学。长。存。龙。百。凤)。范涛,系“长”字辈分!曾一度收藏范氏分族谱,致力于范氏族人的沟通和建
2. 三国志与后汉书的特点?
三国志与后汉书同列二十四史,但三国志是汉末陈寿所著,而后汉书是由南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国别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后汉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
3. 四史的基本知识?
“四史”是中国古代的四部史书,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这些史书记录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被称为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四史的基本知识:
1.《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书,共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史记》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收录了早期夏、商、周史和战国时期以及秦、汉两朝的历史事件及人物传记等,是中国古代史书的最高成就之一。
2.《汉书》:《汉书》是汉朝班固所著的史书,也是中国古代及时弘扬汉朝文化,书中详尽记载了汉朝的历史沿革,十分丰富、全面和准确。
3. 《后汉书》:《后汉书》是作者范晔在文学风格、论述手法上有长进的作品。全书共二十纪,详细记述了中国东汉王朝至五独立政权的历史和各独立政权清流的沿革。
4. 《三国志》:《三国志》是三国时期陈寿所著的史书,记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之前的三国(魏、蜀、吴)历史沿革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涉及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及李多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总之,《四史》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献之一,其中记载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4. 中国历史纪实性著作?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笭厂蒂断郦登垫券叮猾史学双璧”。
5. 哪些方面是重点应该了解的?
研究历史主要是以二十四史为主我就来给你介绍一下其中几部供你研习: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占三分之一,《蜀书》只占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而关于蜀汉的史作阙如,而且蜀汉也不像魏、吴二国设有史官,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其进行删改后,成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但是这个只是演义,大部分并不真实。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左传》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并且,本书在中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
《春秋》经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其中成于先秦的较著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相传《春秋》之书出于孔子之手,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但后世亦有不同说法,清人袁谷芳《春秋书法论》说:《春秋》者,鲁史也。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于后世者也。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也说:《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虽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议,但其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则无大异。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代史家奉为经典。《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现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记。
因为《春秋》是粗线条的笔墨。为补这一遗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传》,即现今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三种,并称春秋三传。《传》的《春秋经》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异,传文按年合并,先经后传。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刘昭注,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和帝刘肇)后附殇帝(殇帝刘隆),《顺帝纪》(顺帝刘保)后附冲、质二帝。这既节省了篇幅,又不遗漏史实,一举而两得。在皇后方面,改变了《史记》与《汉书》将皇后列入《外戚传》(吕后除外)的写法,为皇后写了本纪。这样改动,符合东汉六个皇后临朝称制的史实。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
《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
清史稿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它按照历代封建「正史」的体例,也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开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历时十四年。
本书虽编成于辛亥革命以后,而编者却基本上还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来写清史的。由于成于众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刊行时校对也不认真,是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错误往往可见。对于编纂上的这些问题,编者也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发刊缀言中指出,此书仅仅是作为史稿公之于世,「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
侭管此书存在错误和缺点,它根据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实录、清代的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档案等,今天也可以见到,但编者把大量的资料汇集起来,初步作了整理,这就使读者能够得到比校详细系统的有关清代史事的素材。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的史料,当另有所本。因此,这部书仍有它的参考价值。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全书《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
《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艺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仅次于《列传》,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食货志》、《兵志》亦编得好,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食货志》十四卷,相当于《旧唐书·食货志》的七倍。根据宋朝的情况,《宋史》还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为蔡京、黄潜善、秦桧、张邦昌、刘豫等所作的传记;另有《道学》四卷,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道学人物所作的传记。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
《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大家还有没要补充的?
6. 百年孤独适合什么人读?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这部小说是非常值得阅读至少两次的难得的名著。
我觉得他更适合十八岁以上的人读,或者有过一些痛苦经历的人读起来更有积极的感受和启发。
我曾两度多次阅读这本书。第一次是大学时,只读过一遍,读得很浅显,很多内容没有读懂。尤其没有在孤独主题上有多少收获,只是在母亲的勤劳和坚持、父亲在情感上对母亲的依赖,家族的繁盛和最后的灭亡上有一些浮在表面的体会。甚至那些体会里,有我不能承受的东西。
再读《百年孤独》是在三年前,读了四五次,有的内容甚至不下十次。我真正融进了故事,找到了与故事里的人物和作者的一些很深的共鸣,然后又让自己从故事里走出来去照镜子,找到了自己。
这次读完这本书,我最深切的体会就是关于孤独是什么。孤独就是一个存在,它陪伴我们从生到死,无论我们是否认识他。
小说中,几乎没有人不经历致命的孤独,真正能走出来的却没有一个人。这些人,是一面镜子。
马尔克斯
我想把我自己对这个百年家族中的成员的认识,写到这里和更多的朋友分享,我也想遇到更深刻的见解,使我成长。
1、痴迷上科学实验的父亲何塞·阿尔卡蒂奥·贝恩迪亚,发现新事物,走向一条不归路,至死孤独。
父亲是西班牙后裔,因为被同村人嘲笑,决斗中打死人,带着新婚不久的母亲和一些村人,踏上了新的征程,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靠近加勒比海的马孔多小镇。在这里重建家园,父亲成为一个族长式的人物。
吉普赛人的闯入,使勤劳的父亲放下族里的事情,做起了各种研究,又在神秘吉普赛老人的引导下建了炼金室。
父亲是理想,母亲是现实。父亲最终脱离了现实,活在诞忘和孤独里。母亲包容和陪伴着父亲,父亲的死,是一个王者的死,活着的瘦小母亲却继续她的被父亲遗忘了的家族责任。
父亲健忘,认识父亲,体会父亲可以从百年孤独开始。
2、一生奉献的母亲,老年依然在孤寂中奉献,直到老的再不能老。
活到百年的是母亲。
这是所有母亲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母亲几乎都一个模样。
母亲不顾一切地去追逐离家出走的大儿子,没有找回儿子,却带回了全新的自己,给这个家找到了致富之路。
母亲用她的爱,一生操劳和奉献着,保护着她的子孙,却唯独最难理解儿女们的孤独。她能以一己之力救下次子,却不能解救把他们从孤独中解救出来。
晚年时,人生的阅历使母亲终于认识和理解了她的孩子。母亲的心中总有遗憾,然而她却总能让操劳弥补遗憾,哪怕老得不能动。
她清醒着陷入自己的孤寂状态,直到死去。母亲的坚强与伟大,深入人心。
认识母亲,可以从百年孤独开始。
3、成家创业、建功立业却又一度迷失,最终走向孤独的次子上校。
推动一个人的是他已知的,而不是他未知的;阻住一个人的也往往是他已知的,而不是未知的。
上校贝恩迪亚是第二代次子,他的结婚不是因为爱,打仗也不是因为爱,只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怀疑和对外界的恐惧,他需要保护自己。
他一生却大部分时间在战争中度过,书中所说,三十二次战争没有一次成功,他却成为统帅,被人们暂时记住。
因为战争他变得越来越无情,因为战争他逐渐迷失,迷失在荣誉和权力中。但最后,他却放下了这一切,回到马孔多的炼金房,炼小金鱼度余生,孤独到死,再没走出那个小世界。
有多少战争不是迫不得已,又有多少的战争不会给人留下重重的疤痕?
上校十七个儿子没有一个活下来,上校有很多女人,却没有一个爱人。
4、二代长子,最平常却也最神秘的人。
何塞·阿尔卡迪奥,他的孤独来自身体的本能。
青少年时,因为窥见了母亲的身体,产生了爱的欲望。被一个常到家里帮忙的成熟女人诱惑,他走向了欲望。
却又被吉普赛女孩吸引,追随女孩,离开小镇。经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多年后带着唯一的礼物——“饥饿”,回到家。又被母亲收留的养女吸引,不顾所有人的反对,两个人离开家,在马孔多没有人的地方建了自己的房子。
他用自己的力气,养活自己和妻子,却又为妻子救下了就要被执行死刑的亲弟弟上校。
长子身上更多的是本能,亲情在这种强烈的本能的覆盖下微不可见。
救了弟弟没多久,他却死在自己家中。
5、孤独、勇敢的养女丽贝卡。
丽贝卡是一个孤女,父母死后她带着父亲的信找到了马孔多。
虽然母亲待她如亲生女儿,但记忆却在她的血脉里,保持着吃土的偏执。她敢爱,敢做,先与钢琴老师相爱,即使和妹妹爱上同一个人,她并没有因对妹妹的爱放弃自己的爱情。
可是,丽贝卡却在一次又一次婚期被延后中发现自己并不满足于钢琴老师对她而言有些软弱的爱,选择放手,接受回家的野人一样的哥哥。
她敢爱,敢当,却因不为人理解和自身的傲气,在丈夫死后陷入自己的孤独。
6、怀疑自己有些自卑的次女,孤独一生,却在临死前找到归路。
《论语》里有: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用在次女阿玛兰妲身上很贴切。
阿玛兰妲不算漂亮,但气质文雅。她和姐姐同时爱上钢琴老师,钢琴老师却把她当妹妹,爱上姐姐。
为了阻止姐姐嫁给钢琴师她甚至下了毒咒,却真的应验,她从此以为自己会给别人带来霉运。
姐姐放下钢琴师选择了回家的哥哥后,依然爱着钢琴师的妹妹,抚慰着他,终于使钢琴师爱上自己。阿玛兰妲却始终没有嫁给钢琴师,直到他死去。
当她又与二哥的好友兼战友相爱后,依然没有嫁给他,也直到他死。
已经不再年轻后,由于渴望和孤寂,她却险些与自己的侄子发生关系。
阿玛兰妲生性善良,害怕自己不能够给所爱的人带来幸福,认为自己是个不祥之人。
临死前,她却醒悟,重新爱上自己,爱上所有的人,释放了善良的天性。
我觉得,她对自己的这种不信任,几乎人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
你若愿意觉悟,问一下你的身边人就会发现,这种不自信常常使人们放弃更好的人生可能,而选择折磨自己。
7、上校的妻子,心被爱占据,一个没有时间孤独的人。
心有大爱,少有孤独。
上校的妻子蕾梅黛丝,比上校小很多。他们结婚时,她还未成年。但她却是一个装满了大写的爱的人,她的爱给到每一个人,她的爱让这个家沐浴在爱里。
可是,当她离世,人们又都各归其位。
她是一个少见的天使一样的人,这样的人,她们共同点就是爱人的能力,爱具有母性,但不同于母亲的责任。
8、第三代同母异父的兄弟,是短暂生命的转折,却留下了后代。
阿尔卡蒂奥被枪决,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是贝恩迪亚家族的人,却在临死前感受到了家人尤其是祖母对他的爱。
这是二代兄弟俩分别与同一个女人生下的两个私生子。
9、第四代女儿蕾梅黛丝和双胞胎儿子阿尔卡蒂奥第二和奥雷里亚诺第二。
蕾梅黛丝拥有无与伦比的美丽和纤尘不染的心,不谙俗世,以飞毯飞天的方式离开了家。
蕾梅黛丝让人想到很多美丽的女孩,天生尤物,或许还被人称为祸害,但她们自己内心却十分纯洁。
阿尔卡蒂奥第二的时代已经开始有殖民入侵,他也有过辉煌时,将火车运回了马孔多。后来,在香蕉公司做工人,参加罢工,亲眼目睹三千工人被骗惨死,血流成河,带着强烈的记忆,他把自己关在祖父的银器房里再没出来。
奥雷里亚诺第二是世俗里最常见的有过辉煌的人,他年轻时因为看上了妻子的美丽,追到很远,把她娶回家,却发现自己娶回的人冷漠无情,和自己的生活格格不入。
他又找了一个并不漂亮却懂得情爱的情人,靠着情人的天分,掌握了财富密码,赚尽了富贵,却因马孔多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也开始没落。
这个男人很典型也并不罕见,他喜欢享乐,拥有大众喜欢的个性,同样有他的软弱之处。
曾经富贵和喧闹,却最贫穷时,担负起了养家的责任,也最贫穷时体会到了孤独的相守。
繁华尽处,他在将死之时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过得更充实的人生。
奥雷里亚诺第二的妻子费尔南达,是一个活在自己幻想的城堡里的女人。她在少女时期被父母压制了美好天性,冒充王室后裔培养,镀了一层金身,却渐渐把自己当作了金。
她冷漠无情,孤独一生,不爱人,也无人爱,非常可怜。
10、第五代叛逆女梅梅、堕落儿子阿尔卡蒂奥和阳光女郎阿玛兰妲·苏。
梅梅被母亲费尔南达限制在条条框框的贵族规矩里,但是她并不是贵族。表面成绩优秀,擅长弹钢琴,顺从母亲,实际上她的顺从只为省去麻烦。
她喜欢上了工人,那个男人却被母亲设计致残,母亲把她送到自己曾经学习的修道院。梅梅在修道院里生下一个男婴,被修女送给母亲,至死再未见任何家人。
阿尔卡蒂奥生活的时代,是奥雷里亚诺第二最富有的时代,他被太祖母寄托了振兴的厚望,却是一个只知道享乐、惯于撒谎、穷奢极欲的人。最后发现太祖母藏的钱财,反被痛恨他的村里孩子打死后,抢走钱财。
阿玛兰妲·苏,最像第一代母亲,她美丽、阳光,一直在外求学,嫁给一位飞行员,生活安逸,却顾念着家乡。
她和飞行员丈夫回到家乡,却和自己的外甥(梅梅的私生子,一直不被费尔南达承认)有了感情,她离开丈夫,留在家乡和唯一的第六代生活在一起。
大出血而死。
11、第六代私生子,博学多才,喜欢上姨妈和马孔多一起消失。
他孤独,不被认可,却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在学习上,他非常有天赋。
但是,那些已经存在的过去,却影响着他的命运。
他喜欢上明知可能是自己姨妈的女人,依然义无反顾。他真的不知道结局吗?或者,他只是不相信,认为自己可以不一样。
12、第七代,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咬死。
一个没有未来的孩子。
总结
任何一个单个家族都有兴亡,都不会永世存在,只是时间长短。但是,总有离开这个家族的人,他们也许将走向新生。
家族里的每个人都有他的特点,像镜子一样照进我们的生活,照见我们自己。我们便通过这些人,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也认识孤独,孤独就不再是一个人的孤独。
《百年孤独》是一剂解药,它让限于孤独的人打破孤独,不再感到孤独。
这部小说对我最大触动是:
让我认识到形形色色的孤独,学会接纳孤独,跨越孤独,在孤独中成长和收获。
让我深深体会爱是治愈孤独的良药;
马孔多的消失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它是宏观问题。但一个人如何活着,却是自己的问题。
备注:
《百年孤独》有它的时代背景,诺贝尔奖获得者作家莫言前辈在一次演讲中建议必读《百年孤独》,作家余华也曾说《百年孤独》是影响最深的一本长篇小说,我也曾在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看到《百年孤独》的影子。
所以,我觉得如果喜欢文学,更要读一读《百年孤独》。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这是小说里很经典的一句话。我觉得,可以不用“偿还”这两个字。
7. 多所通览的范宁是怎样一个人?
“少笃学,多所通览”已经说明范宁是个学霸了,但这个人啊,远比单纯的学霸更惊人。
1、官二代。徐、兖二州刺史范汪的儿子,刺史相当于省长级领导,妥妥的官二代啊,家室还是很不错的。
2、一代大儒、经学家。魏晋时期的所谓魏晋之风,就是逃避现实的虚无之学,玄学之风嘛。范宁少年英才,胸怀大志,对当时盛行的何晏、王弼等的玄学十分不赞同。一个有理想的少年,怎能去修仙呢?编撰《春秋谷梁传集解》,是目前现存的最早的关于《谷梁传》的著作,也是个大牛了。
3、教育家。做官期间,大力兴办学堂,推广儒学,同时极力主张修正不合时宜的礼法,给百姓谋福利。
4、治家能手。后世子孙,也都蛮有出息的,家学教育应该也搞的不错,《后汉书》作者范晔就是范宁的亲孙子。
整体来说,范宁是一个学霸官二代,满腹经世致用的热情,勤勤恳恳,不计得失,为国家奋斗一生的人。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范晔的著作,姓范的名人有那些?
范会:春秋时人。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因食邑于随,称随会;后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称范武子。
他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也是刘姓、范姓、士姓、随姓等中国姓氏共同的大显祖。
王符在《潜夫论》中称赞,“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
范蠡:字少伯,生卒年不详,春秋楚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
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陶朱公。
范丹:(112-185年)一作范冉,字史云。东汉人,通五经、尤深于《易》和《尚书》。
范长生:(?-318年)西晋(或者东汉末?)时生人。四川(1997年后属重庆)涪陵丹兴人。(蜀)汉初,范长生族迁青城山。
史载,范博闻强识,著《道德经注》、《周易注》。家族世代掌部曲,及长生,为天师道教主,蜀人奉其如神。
或言其自汉末及晋穆,百三十余岁而终。
刘备请其参政,其坚辞,故封其道遥公,为其建长生宫于青城山。
晋元康(291—299)年间,巴氏族人李特领流民起。
适李流军中饥荒,范资给粮资。李军士气大长,数月后攻占成都。特子雄 "以范长生有名德,为蜀民所重,欲迎以为君而臣之"。范婉拒,劝雄自立。
晋永兴元年 (304)十月,雄受范戴,称成都王。后称帝,国号大成(后改为汉),以范为丞相,加号 "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为范贤,封西山侯。范归返青城,雄于灌县离堆为范建造范贤馆(今伏龙观)。恃范佐,雄行 "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策,比及中原战区,成国堪成乐土。
范宁:东晋经学家。推崇儒学,撰有《春秋谷梁传集解》12卷,是今存最早的《谷梁传》注解,被后人收入流传最广的《十三经注疏》中。
范晔:(398-446年)南朝宋史学家,曾任尚书吏部郎(范宁孙)。曾删取各家《后汉书》制作,著《后汉书》,成纪传80卷。 为范宁孙。
范缜:(约450-515年)南朝齐梁时哲学家、无神论者,先后仕齐、梁,任尚书殿中郎、尚书左丞等职。综合并发展了魏晋以来的无神论和神灭论思想,对佛教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范宽:生卒年不详。名中正,字仲立。北宋杰出画家,与关全、李成形成了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的三个主要流派。
范仲淹:(986-1052年)北宋政治家和文学家,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2001年后吴县重新并入苏州)人。幼家贫好学,大中祥符八年 (1015年)考取进士。入仕后,不论在朝或任职地方,均勤政廉洁,政绩显著。京师流传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盛誉。监泰州西溪镇盐仓时,修堤防海患,堤长数百里,人称「范公堤」。出巡江淮、京东灾区,开仓赈济灾民,减免赋税。
宋夏战争期间,出任陕西帅臣,改革军队编制,提高军队战斗力,修城筑寨,屯田积谷,巩固了边防。西夏人称其为「胸中有数万甲兵」。庆历三年(1043年),任参知政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推行新政。庆历五年,新政失败,罢免参知政事。先后出任知(今陕西彬县)、邓(今河南邓县)、杭州等地。他的文学成就不亚于其政绩。其名作〈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传世名句。后人搜集著作有《范文正公集》。范成大:(1126-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县(今属江苏)人。绍兴进士。将知处州时,南宋孝宗曾召见论政。乾道六年(1170)以资政殿大学士使金,几乎被杀。后出知成都府,入任参政知事。绍熙三年,知太平州,仅逾月即归,退居故乡石湖。有文名,尤工诗,有《石湖集》、《桂海虞衡志》、《吴船录》等。范钦:(1505-1585年),明代藏书家,为宁波天一阁主人,字尧钦,号东明、东明山人,浙江宁波人,嘉靖十一年进士,历任湖北随州知州,迁工部员外郎,周任袁州知府,升广西参政,河南副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著有《天一阁集》。范文若:(1591-1638年)初名景文,字更生,号香令,别署吴侬荀鸭。明末戏曲家。是松江人。生而颖异,能文善书。万历四十七年(1619)进士。著有《花筵赚》、《梦花酣》、《鸳鸯棒》(以上3种明刻本尚存,合称《博山堂3种》)、《花眉旦》、《金明池》、《勘皮靴》、《雌雄旦》、《千里驹》、《金凤钗》、《清画眉》、《斑衣欢》、《晚香亭》、《闹樊楼》、《绿衣人》、《生死夫妻》、《欢喜冤家》(以上无刻本,皆佚)等篇。明末张琦《衡曲尘谭》谓“近之曲崛者,有范香令,结构玄畅,可追元人步武。惜乎不永,一时绝叹。”范文澜:(1893-1969年)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曾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共中央委员。字芸台,后改字仲云。浙江绍兴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拓者之一。重要著作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简编》等。范瑞娟:生于1924年。女,一级演员。越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别名范竹山,时浙江嵊县黄泽镇人。表演稳健大方、质朴无华,具男性阳刚之美。擅演正大刚直人物。唱腔承男班〔正调腔〕基础,吸京剧马连良、高庆奎等唱腔处理之长,形成音调宽厚响亮、咬字坚实稳重,行腔迂回流畅的特点,谓曰"范派"。曾任上海市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的政府特殊津贴。健在。范涛:(生于1981年3月5日——???)牧羊星座,“O”型血,性格开朗,家族观念重>男,新时代的年轻人。毕业于一所社会大学,精通音乐,书法。绘画,服装,语言,商业,心理学等。时山东琅琊人。为近祖籍山东兖州范氏后代,中祖籍为河南范县。据悉:建国后范氏在山东兖州开始衰落,文革的时候开始各地迁徙,一支迁徙江苏等地,一支留在山东临沂。山东境内的分族谱为:(友。学。长。存。龙。百。凤)。范涛,系“长”字辈分!曾一度收藏范氏分族谱,致力于范氏族人的沟通和建
2. 三国志与后汉书的特点?
三国志与后汉书同列二十四史,但三国志是汉末陈寿所著,而后汉书是由南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编撰。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纪传体国别史。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汉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国别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为了避免曹魏的《魏书》与北魏的《魏书》相互混淆,北宋王朝在咸平六年(1003年)将三书合为一书,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后汉书》“二十四史”之一,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
3. 四史的基本知识?
“四史”是中国古代的四部史书,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这些史书记录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被称为中国史学的经典之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四史的基本知识:
1.《史记》:《史记》是中国古代司马迁所著的史书,共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史记》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收录了早期夏、商、周史和战国时期以及秦、汉两朝的历史事件及人物传记等,是中国古代史书的最高成就之一。
2.《汉书》:《汉书》是汉朝班固所著的史书,也是中国古代及时弘扬汉朝文化,书中详尽记载了汉朝的历史沿革,十分丰富、全面和准确。
3. 《后汉书》:《后汉书》是作者范晔在文学风格、论述手法上有长进的作品。全书共二十纪,详细记述了中国东汉王朝至五独立政权的历史和各独立政权清流的沿革。
4. 《三国志》:《三国志》是三国时期陈寿所著的史书,记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建立之前的三国(魏、蜀、吴)历史沿革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涉及众多历史、文化名人及李多的历史事件,是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总之,《四史》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文献之一,其中记载了很多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4. 中国历史纪实性著作?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笭厂蒂断郦登垫券叮猾史学双璧”。
5. 哪些方面是重点应该了解的?
研究历史主要是以二十四史为主我就来给你介绍一下其中几部供你研习:
《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有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三国志》名:为志其实无志。魏志有本纪,列传,蜀,吴二志只有列传,陈寿是晋朝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曹丕、曹睿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刘禅为先主传、后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从篇幅来看,《魏书》约占全书的二分之一,《吴书》占三分之一,《蜀书》只占六分之一,这可能与史料的多少有关。在陈寿撰《三国志》以前,已经出现了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可供陈寿参考取材。而关于蜀汉的史作阙如,而且蜀汉也不像魏、吴二国设有史官,这造成了蜀汉史料的缺乏。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地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其进行删改后,成为今日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但是这个只是演义,大部分并不真实。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晋),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左传》是中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并且,本书在中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
《春秋》经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其中成于先秦的较著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相传《春秋》之书出于孔子之手,旧时有“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之说。但后世亦有不同说法,清人袁谷芳《春秋书法论》说:《春秋》者,鲁史也。鲁史氏书之,孔子录而藏之,以传信于后世者也。石韫玉《独学庐初稿·春秋论》也说:《春秋》者,鲁史之旧文也。《春秋》共十二公之事,历二百四十年之久,秉笔而书者必更数十人。此数十人者,家自为师,人自为学,则其书法,岂能尽同?虽然春秋之作者有争议,但其经过孔子之手修而改之,则无大异。事实上,春秋作为一鲁国的史书,其作用早已超出史书范围,春秋用词遣句“字字针砭”成为独特的文风,被称为春秋笔法,为历代文代史家奉为经典。《春秋》所记,是二百四十多年的春秋各国大事,现所存全文,不过一万六千多字,但据曹魏时的张晏和晚唐时人徐彦引《春秋说》,都说是一万八千字(张说见《史记·太史公自序·集解》引,徐说见《公羊传·昭公十二年疏》引),可见《春秋》原文,从三国以后脱露了一千多字。很多大事漏记。
因为《春秋》是粗线条的笔墨。为补这一遗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传》,即现今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左氏传》三种,并称春秋三传。《传》的《春秋经》文字基本上相同,也有一些差异,传文按年合并,先经后传。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章怀太子李贤注,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著的《后汉纪》,简明周详,叙事生动,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后汉史。北宋时,有人把晋朝司马彪《续汉书》志三十卷,刘昭注,与之合刊,成今天《后汉书》。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传》、《宦者传》、《文苑传》、《独行传》、《方术传》、《逸民传》、《列女传》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后汉书》自有其特点。从体例上看,与《史记》和《汉书》相比,有一些改进。在本纪方面,它不同于《汉书》的一帝一纪,而是援引《史记·秦始皇本纪》附二世胡亥和秦王子婴的先例,在《和帝纪》(和帝刘肇)后附殇帝(殇帝刘隆),《顺帝纪》(顺帝刘保)后附冲、质二帝。这既节省了篇幅,又不遗漏史实,一举而两得。在皇后方面,改变了《史记》与《汉书》将皇后列入《外戚传》(吕后除外)的写法,为皇后写了本纪。这样改动,符合东汉六个皇后临朝称制的史实。
《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其卷数在二十四史中仅次于《宋史》,其修纂时间之久、用力之勤、记述之完善则是大大超过了以前诸史。
《明史》虽有一些曲笔隐讳之处,但仍得到后世史家广泛的好评。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31中说:“近代诸史自欧阳公《五代史》外,《辽史》简略,《宋史》繁芜,《元史》草率,惟《金史》行文雅洁,叙事简括,稍为可观
清史稿是民国初年设立的清史馆编写的记述清代历史的未定稿。它按照历代封建「正史」的体例,也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开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历时十四年。
本书虽编成于辛亥革命以后,而编者却基本上还是站在清王朝的立场来写清史的。由于成于众手,彼此照应不够,完稿后又未经仔细核改,刊行时校对也不认真,是以体例不一,繁简失当,以至年月、事实、人名、地名的错误往往可见。对于编纂上的这些问题,编者也是有所了解的,因此发刊缀言中指出,此书仅仅是作为史稿公之于世,「乃大辂椎轮之先导,并非视为成书也」。
侭管此书存在错误和缺点,它根据的大部分材料如清实录、清代的国史列传、清会典和一些档案等,今天也可以见到,但编者把大量的资料汇集起来,初步作了整理,这就使读者能够得到比校详细系统的有关清代史事的素材。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的史料,当另有所本。因此,这部书仍有它的参考价值。
《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史部正史类。于元末至正三年(1343年)由丞相脱脱和阿鲁图先后主持修撰,《宋史》与《辽史》、《金史》同时修撰,是二十四史中篇幅最庞大的一部官修史书。
全书《本纪》四十七卷,《志》一百六十二卷,《表》三十二卷,《列传》二百五十五卷,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宋史》卷帙浩繁,共两千多人的列传,比《旧唐书》列传多出一倍,《周三臣传》将韩通、李筠、李重进同列,横跨五代至宋初,弥补过去新旧五代史之不足。
《志》共有十五志(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艺文),约占全书三分之一,仅次于《列传》,份量在二十四史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职官志》详细地记述了宋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僚机构的组织情况,《食货志》、《兵志》亦编得好,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食货志》十四卷,相当于《旧唐书·食货志》的七倍。根据宋朝的情况,《宋史》还有《奸臣》四卷、《叛臣》三卷,为蔡京、黄潜善、秦桧、张邦昌、刘豫等所作的传记;另有《道学》四卷,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等道学人物所作的传记。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
《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大家还有没要补充的?
6. 百年孤独适合什么人读?
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因《百年孤独》获得诺贝尔奖,这部小说是非常值得阅读至少两次的难得的名著。
我觉得他更适合十八岁以上的人读,或者有过一些痛苦经历的人读起来更有积极的感受和启发。
我曾两度多次阅读这本书。第一次是大学时,只读过一遍,读得很浅显,很多内容没有读懂。尤其没有在孤独主题上有多少收获,只是在母亲的勤劳和坚持、父亲在情感上对母亲的依赖,家族的繁盛和最后的灭亡上有一些浮在表面的体会。甚至那些体会里,有我不能承受的东西。
再读《百年孤独》是在三年前,读了四五次,有的内容甚至不下十次。我真正融进了故事,找到了与故事里的人物和作者的一些很深的共鸣,然后又让自己从故事里走出来去照镜子,找到了自己。
这次读完这本书,我最深切的体会就是关于孤独是什么。孤独就是一个存在,它陪伴我们从生到死,无论我们是否认识他。
小说中,几乎没有人不经历致命的孤独,真正能走出来的却没有一个人。这些人,是一面镜子。
马尔克斯
我想把我自己对这个百年家族中的成员的认识,写到这里和更多的朋友分享,我也想遇到更深刻的见解,使我成长。
1、痴迷上科学实验的父亲何塞·阿尔卡蒂奥·贝恩迪亚,发现新事物,走向一条不归路,至死孤独。
父亲是西班牙后裔,因为被同村人嘲笑,决斗中打死人,带着新婚不久的母亲和一些村人,踏上了新的征程,来到了这个与世隔绝的靠近加勒比海的马孔多小镇。在这里重建家园,父亲成为一个族长式的人物。
吉普赛人的闯入,使勤劳的父亲放下族里的事情,做起了各种研究,又在神秘吉普赛老人的引导下建了炼金室。
父亲是理想,母亲是现实。父亲最终脱离了现实,活在诞忘和孤独里。母亲包容和陪伴着父亲,父亲的死,是一个王者的死,活着的瘦小母亲却继续她的被父亲遗忘了的家族责任。
父亲健忘,认识父亲,体会父亲可以从百年孤独开始。
2、一生奉献的母亲,老年依然在孤寂中奉献,直到老的再不能老。
活到百年的是母亲。
这是所有母亲的形象,古今中外的母亲几乎都一个模样。
母亲不顾一切地去追逐离家出走的大儿子,没有找回儿子,却带回了全新的自己,给这个家找到了致富之路。
母亲用她的爱,一生操劳和奉献着,保护着她的子孙,却唯独最难理解儿女们的孤独。她能以一己之力救下次子,却不能解救把他们从孤独中解救出来。
晚年时,人生的阅历使母亲终于认识和理解了她的孩子。母亲的心中总有遗憾,然而她却总能让操劳弥补遗憾,哪怕老得不能动。
她清醒着陷入自己的孤寂状态,直到死去。母亲的坚强与伟大,深入人心。
认识母亲,可以从百年孤独开始。
3、成家创业、建功立业却又一度迷失,最终走向孤独的次子上校。
推动一个人的是他已知的,而不是他未知的;阻住一个人的也往往是他已知的,而不是未知的。
上校贝恩迪亚是第二代次子,他的结婚不是因为爱,打仗也不是因为爱,只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怀疑和对外界的恐惧,他需要保护自己。
他一生却大部分时间在战争中度过,书中所说,三十二次战争没有一次成功,他却成为统帅,被人们暂时记住。
因为战争他变得越来越无情,因为战争他逐渐迷失,迷失在荣誉和权力中。但最后,他却放下了这一切,回到马孔多的炼金房,炼小金鱼度余生,孤独到死,再没走出那个小世界。
有多少战争不是迫不得已,又有多少的战争不会给人留下重重的疤痕?
上校十七个儿子没有一个活下来,上校有很多女人,却没有一个爱人。
4、二代长子,最平常却也最神秘的人。
何塞·阿尔卡迪奥,他的孤独来自身体的本能。
青少年时,因为窥见了母亲的身体,产生了爱的欲望。被一个常到家里帮忙的成熟女人诱惑,他走向了欲望。
却又被吉普赛女孩吸引,追随女孩,离开小镇。经历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多年后带着唯一的礼物——“饥饿”,回到家。又被母亲收留的养女吸引,不顾所有人的反对,两个人离开家,在马孔多没有人的地方建了自己的房子。
他用自己的力气,养活自己和妻子,却又为妻子救下了就要被执行死刑的亲弟弟上校。
长子身上更多的是本能,亲情在这种强烈的本能的覆盖下微不可见。
救了弟弟没多久,他却死在自己家中。
5、孤独、勇敢的养女丽贝卡。
丽贝卡是一个孤女,父母死后她带着父亲的信找到了马孔多。
虽然母亲待她如亲生女儿,但记忆却在她的血脉里,保持着吃土的偏执。她敢爱,敢做,先与钢琴老师相爱,即使和妹妹爱上同一个人,她并没有因对妹妹的爱放弃自己的爱情。
可是,丽贝卡却在一次又一次婚期被延后中发现自己并不满足于钢琴老师对她而言有些软弱的爱,选择放手,接受回家的野人一样的哥哥。
她敢爱,敢当,却因不为人理解和自身的傲气,在丈夫死后陷入自己的孤独。
6、怀疑自己有些自卑的次女,孤独一生,却在临死前找到归路。
《论语》里有: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用在次女阿玛兰妲身上很贴切。
阿玛兰妲不算漂亮,但气质文雅。她和姐姐同时爱上钢琴老师,钢琴老师却把她当妹妹,爱上姐姐。
为了阻止姐姐嫁给钢琴师她甚至下了毒咒,却真的应验,她从此以为自己会给别人带来霉运。
姐姐放下钢琴师选择了回家的哥哥后,依然爱着钢琴师的妹妹,抚慰着他,终于使钢琴师爱上自己。阿玛兰妲却始终没有嫁给钢琴师,直到他死去。
当她又与二哥的好友兼战友相爱后,依然没有嫁给他,也直到他死。
已经不再年轻后,由于渴望和孤寂,她却险些与自己的侄子发生关系。
阿玛兰妲生性善良,害怕自己不能够给所爱的人带来幸福,认为自己是个不祥之人。
临死前,她却醒悟,重新爱上自己,爱上所有的人,释放了善良的天性。
我觉得,她对自己的这种不信任,几乎人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
你若愿意觉悟,问一下你的身边人就会发现,这种不自信常常使人们放弃更好的人生可能,而选择折磨自己。
7、上校的妻子,心被爱占据,一个没有时间孤独的人。
心有大爱,少有孤独。
上校的妻子蕾梅黛丝,比上校小很多。他们结婚时,她还未成年。但她却是一个装满了大写的爱的人,她的爱给到每一个人,她的爱让这个家沐浴在爱里。
可是,当她离世,人们又都各归其位。
她是一个少见的天使一样的人,这样的人,她们共同点就是爱人的能力,爱具有母性,但不同于母亲的责任。
8、第三代同母异父的兄弟,是短暂生命的转折,却留下了后代。
阿尔卡蒂奥被枪决,他始终不承认自己是贝恩迪亚家族的人,却在临死前感受到了家人尤其是祖母对他的爱。
这是二代兄弟俩分别与同一个女人生下的两个私生子。
9、第四代女儿蕾梅黛丝和双胞胎儿子阿尔卡蒂奥第二和奥雷里亚诺第二。
蕾梅黛丝拥有无与伦比的美丽和纤尘不染的心,不谙俗世,以飞毯飞天的方式离开了家。
蕾梅黛丝让人想到很多美丽的女孩,天生尤物,或许还被人称为祸害,但她们自己内心却十分纯洁。
阿尔卡蒂奥第二的时代已经开始有殖民入侵,他也有过辉煌时,将火车运回了马孔多。后来,在香蕉公司做工人,参加罢工,亲眼目睹三千工人被骗惨死,血流成河,带着强烈的记忆,他把自己关在祖父的银器房里再没出来。
奥雷里亚诺第二是世俗里最常见的有过辉煌的人,他年轻时因为看上了妻子的美丽,追到很远,把她娶回家,却发现自己娶回的人冷漠无情,和自己的生活格格不入。
他又找了一个并不漂亮却懂得情爱的情人,靠着情人的天分,掌握了财富密码,赚尽了富贵,却因马孔多不可避免的走向衰亡也开始没落。
这个男人很典型也并不罕见,他喜欢享乐,拥有大众喜欢的个性,同样有他的软弱之处。
曾经富贵和喧闹,却最贫穷时,担负起了养家的责任,也最贫穷时体会到了孤独的相守。
繁华尽处,他在将死之时看到了自己的人生,可以过得更充实的人生。
奥雷里亚诺第二的妻子费尔南达,是一个活在自己幻想的城堡里的女人。她在少女时期被父母压制了美好天性,冒充王室后裔培养,镀了一层金身,却渐渐把自己当作了金。
她冷漠无情,孤独一生,不爱人,也无人爱,非常可怜。
10、第五代叛逆女梅梅、堕落儿子阿尔卡蒂奥和阳光女郎阿玛兰妲·苏。
梅梅被母亲费尔南达限制在条条框框的贵族规矩里,但是她并不是贵族。表面成绩优秀,擅长弹钢琴,顺从母亲,实际上她的顺从只为省去麻烦。
她喜欢上了工人,那个男人却被母亲设计致残,母亲把她送到自己曾经学习的修道院。梅梅在修道院里生下一个男婴,被修女送给母亲,至死再未见任何家人。
阿尔卡蒂奥生活的时代,是奥雷里亚诺第二最富有的时代,他被太祖母寄托了振兴的厚望,却是一个只知道享乐、惯于撒谎、穷奢极欲的人。最后发现太祖母藏的钱财,反被痛恨他的村里孩子打死后,抢走钱财。
阿玛兰妲·苏,最像第一代母亲,她美丽、阳光,一直在外求学,嫁给一位飞行员,生活安逸,却顾念着家乡。
她和飞行员丈夫回到家乡,却和自己的外甥(梅梅的私生子,一直不被费尔南达承认)有了感情,她离开丈夫,留在家乡和唯一的第六代生活在一起。
大出血而死。
11、第六代私生子,博学多才,喜欢上姨妈和马孔多一起消失。
他孤独,不被认可,却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在学习上,他非常有天赋。
但是,那些已经存在的过去,却影响着他的命运。
他喜欢上明知可能是自己姨妈的女人,依然义无反顾。他真的不知道结局吗?或者,他只是不相信,认为自己可以不一样。
12、第七代,猪尾巴男婴,被蚂蚁咬死。
一个没有未来的孩子。
总结
任何一个单个家族都有兴亡,都不会永世存在,只是时间长短。但是,总有离开这个家族的人,他们也许将走向新生。
家族里的每个人都有他的特点,像镜子一样照进我们的生活,照见我们自己。我们便通过这些人,认识自己,认识他人,也认识孤独,孤独就不再是一个人的孤独。
《百年孤独》是一剂解药,它让限于孤独的人打破孤独,不再感到孤独。
这部小说对我最大触动是:
让我认识到形形色色的孤独,学会接纳孤独,跨越孤独,在孤独中成长和收获。
让我深深体会爱是治愈孤独的良药;
马孔多的消失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它是宏观问题。但一个人如何活着,却是自己的问题。
备注:
《百年孤独》有它的时代背景,诺贝尔奖获得者作家莫言前辈在一次演讲中建议必读《百年孤独》,作家余华也曾说《百年孤独》是影响最深的一本长篇小说,我也曾在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看到《百年孤独》的影子。
所以,我觉得如果喜欢文学,更要读一读《百年孤独》。
“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这是小说里很经典的一句话。我觉得,可以不用“偿还”这两个字。
7. 多所通览的范宁是怎样一个人?
“少笃学,多所通览”已经说明范宁是个学霸了,但这个人啊,远比单纯的学霸更惊人。
1、官二代。徐、兖二州刺史范汪的儿子,刺史相当于省长级领导,妥妥的官二代啊,家室还是很不错的。
2、一代大儒、经学家。魏晋时期的所谓魏晋之风,就是逃避现实的虚无之学,玄学之风嘛。范宁少年英才,胸怀大志,对当时盛行的何晏、王弼等的玄学十分不赞同。一个有理想的少年,怎能去修仙呢?编撰《春秋谷梁传集解》,是目前现存的最早的关于《谷梁传》的著作,也是个大牛了。
3、教育家。做官期间,大力兴办学堂,推广儒学,同时极力主张修正不合时宜的礼法,给百姓谋福利。
4、治家能手。后世子孙,也都蛮有出息的,家学教育应该也搞的不错,《后汉书》作者范晔就是范宁的亲孙子。
整体来说,范宁是一个学霸官二代,满腹经世致用的热情,勤勤恳恳,不计得失,为国家奋斗一生的人。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